您现在: 南方网首页>教育> 国内教育新闻
香港大学生来广东实习:都看到些什么?
2013-07-23 11:30:14 来源: 南方日报 暂无网友评论
浏览字号: | | 通过Email推荐给好友:0元游遍广东靓景
【提要】团省委统战联络部部长潘剑勇和同事们将香港大学生实习的最后一站安排在农民工博物馆。他一直强调,不应该只想着把内地最好的一面展现给香港学子,也应该让他们了解整个国家的改革进程。
“我们以为这里有好多国企,以为这里一到晚上漆黑一片。”90后香港大学生许立鹏口中说的“我们”,是今年香港大学生暑期内地实习计划来穗实习的香港大学生,“这里”指的的是和香港一江之隔的广州。
一个月后,许立鹏和其他39名香港大学生们大呼“广州和想象不一样”“实习时间太短”。
在这4周里,40名来粤实习的香港大学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给广州7家实习企业带来了什么样的新气象?两地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会在这群新鲜人身上以什么样的形态展现?
“我希望,他们不仅能从报刊上看到静态的中国社会,也能亲身体会发展的中国,感受真实的内地。”团省委统战联络部部长潘剑勇和同事们将实习最后一站安排在农民工博物馆。他一直强调,不应该只想着把内地最好的一面展现给香港学子,也应该让他们了解整个国家的改革进程。
重新认识内地
“来广州前朋友让我把钱藏鞋里”
“不好意西(思),不好意西(思)!您需要喝茶吗?”香港大学生用港味普通话分享实习经历,现场观众捧腹大笑。他们打趣,这是自己每天说得最多的话,因为在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大厅实习,每天都要向不同的客户解释“为什么VIP客户还要排队”。
这是今年7月上旬团省委、省青联在广州举办的2013香港大学生暑期在粤实习总结分享会现场。几天后,40名参加内地实习计划的香港学生将告别内地回到学校。
“我们以为这里有好多国企,会喊口号,也以为这里一到晚上漆黑一片。”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年级男生许立鹏的“坦白”让分享会现场爆出一阵笑声。这笑声里,更多是共鸣。
今年6月6日,许立鹏和其他39名来自香港11所高校的大学生从香江之畔来到珠江边上。那时,大多数大学生不了解这座一江之隔的城市。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的大四学生颜晓欣甚至还带着几分担忧:“来广州前,朋友告诉我,内地的治安不好,要把钱放在鞋子里防止被抢。”
去年,首期香港大学生暑期内地实习计划由团中央、全国青联与香港中联办推出,地点定在广州,140多名香港大学生首饮头啖汤,反馈热烈。今年实习版图扩大至湖南、广西、天津、上海等地,来粤名额精减,收到150封报名信的主办单位只能择优选录40名,激烈程度被港生们形容为“抢破头”。
9时30分上班打卡,12时30分吃饭,13时上班,18时30分下班……在广州CBD安利公司实习的许立鹏开始了和其他同事一样节奏的实习。实习项目是调整内部员工公务卡,和所学专业关联度大。
“公司员工出差用的是公务卡,但因通货膨胀,以前的标准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消费水平,我们用专业上学到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公务卡额度进行调整,我还在赶一份最后的报告。”许立鹏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第一次接触内地是高中时参加的上海世博会交流团,但每天都有大巴接送“没机会接触当地人”。此次来穗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弥补了许立鹏在沪的遗憾。为了方便和内地同事交流,许立鹏在香港提前开通了QQ、微博和微信。
下班后,许立鹏不用像上班一样担心汗湿工作服,不坐地铁直接改步行--从珠江新城走回位于林和西的宿舍,而且每一晚都换新路线走。也是这45分钟的路程,改变了许立鹏刚来时的认识。
“在中环,高楼大厦都挤在一起。但这里不一样,走着走着可能看到很高档的商场,拐个弯,又是那些低矮的房子和地道的小铺。”许立鹏在小摊上买了2件20元的T恤,周末就穿着它们去逛红砖厂、小洲村和北京路。
作者: 赵琦玉
1 2 3 下一页
企
业
服
务
更多相关内容
南方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联系电话:020-87373397
②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南方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南方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