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问答 > 少数民族青年走进香港人家
| ]
信息中心
5月5日下午2点,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而举行的“香江会亲庆回归·中华青年大团圆”活动的重头戏——友谊家庭接待活动,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了气氛热烈活泼的交接仪式。
友谊家庭接待活动安排了22个少数民族青年进入17个香港家庭,这些家庭承担一日一夜的接待,让参与活动的民族青年用独特的方式体验特别行政区居民家庭的生活,同时,由于很多家庭都有孩子,借此也可以加强两地青少年的交流。
在交接仪式上,每个少数民族青年都简单介绍了自已的民族,并向接待他们的家庭赠送了他们带来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小礼品,怒族的王莎带来的是奶奶亲手织的花布毯子,藏族的靳波带来的是藏式手链和项链,高山族的龚希珍带来的是木雕面傩等。有的青年还把带来的民族小包、腰带或小饰品当场亲手给友谊家庭的成员戴上,赢得在场人群的欢呼。这些礼物虽小,但特色独具,情谊绵长——
少数民族青年走进香港人家
陈鼎波 郑茜 列来拉杜 本报记者 肖静芳
傈僳族姑娘钟钟有了个香港阿姨
“因为我爸妈都姓钟,所以我的名字叫钟钟。”
坐在“回家”的计程车里,西南民族大学的傈僳族姑娘钟钟向ANGEL阿姨解释自己名字的由来。
“那我跟你太相似了。我爸妈都姓麦,那我应该叫麦麦!”ANGLE阿姨笑起来。
但钟钟与“认领”她的ANGLE并不止这一点相似。她们的相似点太多了,以至于ANGLE有些吃惊。
还是在香港理工大学礼堂里的交接仪式上,ANGLE就发现了钟钟胸前带着的十字项链:“你信基督?太好了,我也信基督教!”ANGLE说。
在离开香港理工大学的路上,ANGLE阿姨知道了钟钟所学的专业:法律。ANGLE说:“我就是一个律师!”
从钟钟一进门,戴卫就在客厅里骑着他的自行车飞驰。“他是骑给你看的。他喜欢炫耀他的车技。”ANGLE对钟钟说。
戴卫是ANGLE的小儿子。此外,她还有两个分别叫戴彤、戴晴的女儿。
刚开始,钟钟坐在沙发上有些不自然。因为该说的一些话似乎都已经说完了。她们已经谈过了这几天的天气、这几天钟钟的行踪,以及路上的交通,还有关于钟钟的父母。ANGLE的丈夫没法参加进她们的谈话,他是英国人,不懂汉语。他只是礼貌地、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远道而来的陌生姑娘。
钟钟一直没有谈她与ANGLE的共同点:基督教。
钟钟也一直没有谈她们的不同点:各自的文化背景。
记者提醒她:“谈谈基督教是怎样传播进傈僳族中的吧!”
钟钟开始向ANGLE讲起她的基督教家庭:“我的外公是教堂里的长老,我的奶奶是教堂里的执事。我的三舅是传道员。我的亲戚朋友都义务为教堂服务。”
ANGLE睁大了眼睛,并迅速将钟钟的话翻译给丈夫听。
“到过年时,我们那里家家户户都会把自己家里猪身上最好的一块肉,拿到教堂里去。”钟钟继续她的介绍。
让ANGLE惊讶的是:“傈僳族是怎样知道基督教的?内地政府允许少数民族自由信仰基督教吗?”
ANGLE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她把这些新信息马上翻译给丈夫听。
神奇的是,钟钟似乎对一切都是有准备的。因为她竟然从包里拿出了傈僳文的赞美诗集。事实上,她平时并不会将这本书带在身上,但到香港前,她突然动念把这本蓝皮书装进行囊中。“因为这是一种民族资料嘛!”
11岁的混血姑娘戴彤开始对钟钟的故事发生兴趣。这个中文说得不太好的漂亮姑娘依偎在爸爸的怀里,盯着钟钟的一举一动。
钟钟又拿出一个U盘,请ANGLE打开。这样,坐在沙发上的ANGLE一家,就看到笔记本电脑上呈现出的一幅幅美丽的照片:怒江峡谷、傈僳族木楞房、怒江上的溜索、傈僳服饰、上刀山、吹木叶……
ANGLE一家的兴趣高涨。“他们是不是种田过日子?”“老人是。年轻人读了书,有可能就到外面工作。”“就像你一样?”“是的,那样就跳出了山沟。”“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都有读书的机会吗?”“是呀!内地现在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去年还全部减免了学费。”……
随后,钟钟换上了傈僳族盛装。在灯光下,漂亮异常。ANGLE一家轮流站起来和钟钟合影。之后,ANGLE戴上钟钟的凤凰帽,并跑到镜前打量。“这全部是用手工制成的。一个人要不停地做半年时间,才能完成。每一个傈僳姑娘都会有这样一套服装,但她们只有节日或者出嫁时,才会穿上它。” 钟钟开始一一介绍衣服上的细节。
ANGLE知道了这套服装的珍贵,不停地打量它的细节。钟钟取下与服装相配的精巧背包:“这个送给您一家吧!”“哇,不会吧?这么珍贵的东西!”ANGLE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钟钟坚持了自己的主张。推让了一番后,ANGLE终于收下了这个礼物。
“我准备了两个舞蹈,可以跳给你们看吗?”钟钟问。
“太好了!”
于是,钟钟拿出了自己带来的光盘,请ANGLE播放其中的音乐。她开始在ANGLE家的客厅里跳起了傈僳族舞蹈。跳完又唱起了傈僳族歌。“歌词的意思是:今天心情很激动,我有很多话想说,但说不出来;我有很多歌想唱,但唱不出来。”钟钟解释道。
她似乎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她的心意。
作为回报,戴彤开始为钟钟表演节目。戴彤的汉语说得不太好,但她朗诵的诗却优美异常——
“我在扬子江的江边歌唱,
歌声响遍了岸的两旁……”
这是余光中的《船夫曲》。ANGLE说,戴彤朗诵这首诗,曾获得过全香港小学生朗读第三名。
“你知道扬子江是哪一条江吗?”记者问戴彤。戴彤当然不知道。不仅如此,就连ANGLE也不知道。
“扬子江就是长江啊!”钟钟解释说。
现在,ANGLE一家知道了长江的另一个名字。AGNLE一家还知道了云南的傈僳族,以及关于傈僳族的许许多多故事。显然,她和她的一家,都因为今天而被刻上了一道深深的痕迹。她们大概永远都不会再忘记傈僳族了。
裕固族男孩的港九“半日游”
在“香江会亲”活动中,裕固族男孩杜永辉被一对年轻的夫妇“领”走了。记者跟随他,感受了他们半日的生活。
方敬石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在政府部门工作,他的太太10岁从广州来到香港,由于普通话说得好,在一所学校教普通话。他们是去年结婚的,很恩爱。由于两人都对内地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所以看到报纸上招募友谊家庭的活动,就高兴地报名了。
从香港理工大学“接”出裕固族男孩杜永辉后,我们四人边走边聊。当杜永辉告诉他们自己就读的西北民族大学在甘肃兰州时,方先生很兴奋地谈起了丝绸之路。他说他惊讶于在那个年代人们为了经商在荒漠中能走那么远,我倒是惊讶于在香港出生长大的方先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
我们来到位于尖沙咀闹市方先生哥哥的家。这是一栋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楼,看上去显得比较窄小了,但是30年前的楼就已经有电梯了,这一点还是让我们感叹香港的确很早就步入现代社会了。
方先生戏称这个楼为“联合国”,因为里面不只住着香港人,还有印度人、日本人、印尼人、马来西亚人等。
“今天我哥哥姐姐都到深圳去洗脚按摩了,所以先到他这里看看。”方先生说。他自己的家在新界,离香港的繁华地带比较远。
“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去按摩啊?”
“哎呀,那里比香港便宜多了,来去也很自由。”
推开方先生哥哥家的门,就像到了一个博物馆,里面的玻璃柜里摆放着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瓷器古董。
“我祖父就是做古董生意的,后来传给我父亲、再传给我和我哥哥,已经快100年了!”原来,方先生还有个“副业”,就是经营这些瓷器古董。方先生给我们拿出几件珍贵的瓷器制品赏玩,并给我们讲它们背后的历史。“这个是郑和下西洋时带到印尼去的,我祖父把它从印尼买回来。”
而后,我们出来向码头出发。路上经过半岛酒店。方先生告诉我们,这个酒店在抗战时期就有了,当时日本兵就驻扎在里面。如今,硝烟不再,但这幢气派的欧式风格的楼已成为如今香港价格最昂贵的酒店,看看它外面停泊的几辆接送客人的劳斯来斯就知道了。
到了码头,我们坐上了天星小轮,从九龙半岛向香港岛驶去。在7分钟的轮渡上,我们享受习习的海风,欣赏两岸的风光——那经常出现在电视画面中的维多利亚港湾、高耸入云的中银大厦,以及造型独特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轮渡停靠到了中环码头后,我们上岸,去看了一幢很富于历史意义的建筑——中央警署,这个位于半山坡上的建筑是1919年建造,看起来气度不凡,象征着香港法治时代的开启。
晚上8点,杜永辉和方先生夫妇走进了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他们要一起观看中央民族歌舞团表演的《多彩家园》文艺晚会。然后,他会回到他们在新界的家,在那里住上一宿。
南北菜肴大聚会
“我很荣幸在香港家里就能品尝到如此美味的新疆、湖南风味的菜肴,还认识两位精明能干的少数民族青年朋友”。5月6日晚上,香港将军澳慧安园九楼一间不大的房间里,主人方煜华先生热情地接受了我的采访。这天,方先生与其他20多户香港家庭一样参加了“香江会亲庆回归,中华青年大团圆”民族青少年家庭交流活动。
下午,方先生从香港理工大学接来了两位少数民族青年朋友,一位是来自新疆的锡伯族姑娘王玉琨,另一位是来自湖南的侗族姑娘向俊南,她俩现在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学生。为了让远道而来的朋友体验香港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先生没有做特别的安排,只按照自己家里平时的生活习惯进行:离开理工大学,方先生带她们乘计程车回家,到家后按习惯带她们喝下午茶,然后去超市买菜,两位姑娘各取所需买了青椒、茄子、豆腐、鱼等。晚饭时,锡伯族姑娘端出了烧茄子、侗族女孩做了麻辣豆腐,方先生也拿出了鱼汤,真是南北菜肴大聚会。他们边谈边吃,介绍各自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消费高、生活节奏快、办事麻利是香港人给两位内地姑娘留下的深刻印象。方先生夫妇都是教师,方先生教中学课程,方太太是小学老师。他们住的这栋楼有20多层,他家房屋的建筑面积有70多平方米,是十多年前花300万港币买的,按他们现在的工资标准来计算,需要10年左右的积蓄,据说这是香港中等收入人家的基本生活情况。
谈到对两位少数民族姑娘的印象时,方先生道出自己的心里话,从介绍少数民族情况的传统资料上所获的信息大多是关于他们唱歌跳舞等,其实像她们这样的少数民族青年已经很现代了,她们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接受很好的现代教育,这是她们的优势所在,要是没有人告诉你,她们走在香港的街头,你根本就认不出来,她们是来自边疆偏僻地方的少数民族青年。
因为青春所以相惜
周浚贤,香港人,19岁,即将走进高等学府的青年人,目标是香港理工大学。
陈秋宜,云南思茅人,20岁,中南民族大学二年级学生。
2007年5月5日下午,香港理工大学,两个年轻人走在一起,周浚贤邀请陈秋宜到香港屯门自己家中做客并留宿。是“中华民族文化周”系列活动之一的“香江会亲庆回归·中华青年大团圆”让他们千里相会,并期待进一步相知。
出租车上,周浚贤问陈秋宜对香港了解多少?去过哪些地方?当得知近几天陈秋宜已经游览了大屿山大佛、尖沙咀文化中心、海洋公园、立法会、汇丰银行、太空馆等知名场所后,周浚贤当即决定,去旺角!那里热闹!能够体现香港文化的另一面。
出租车直奔旺角,车窗外亮丽的街景不再吸引陈秋宜的目光,足球、家乡美食等话题打开了他们彼此的话匣子……
“云南有过桥米线吧?”
“是啊,很有名的,但是我并不爱吃。”陈秋宜答道。看来,年轻一代对包括饮食在内的传统有着天然不契合的一面。
“云南还有普洱茶。”
“对,知名度很高的,品种众多,越陈越珍贵。”看来周浚贤对云南还有一定的了解。
旺角,有着传说中的热闹非凡,游人摩肩接踵,商铺鳞次栉比,色彩各异的招牌错落有致。两个年轻人始终在密集的人群当中保持着很近的距离,周浚贤不时地向陈秋宜介绍经过的店铺和知名的商品。在人流如此嘈杂的旺角,每天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在这里过往、购物,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两个年轻人与其他青少年有什么不同,然而他们的内心一定最清楚彼此的身份和内心的情感。
一家运动鞋店里,周浚贤为陈秋宜做起了“参谋”,从款式、价格、真假,一一为陈秋宜说明,看起来两个年轻人似早已相识……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