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香港新闻 > 政府應積極統籌旅客分流
今年是內地旅客來港自由行措施實施十周年,十年來,自由行帶旺香港不少行業,經濟直接受惠。近期因奶粉水貨客、市區購物點人流車流擠得水泄不通,以及農历新年旅游景點人滿等問題引發社會關注和爭論。有言論甚至認為,倡議取消自由行、停止一簽多行等政策,實行對內地旅客「落閘」,「閉關自守」。事實上,香港目前面對的是旅客分流、管理及旅游推廣問題,而不是這些旅游政策本身出問題。長遠來看,自由行和一簽多行等政策對香港是利多於弊。鑑於廣深港高鐵兩年后通車,港珠澳大橋三年后落成,現時這些爭論正是讓大家探討香港如何更好把握這些大型跨境基建工程帶來的機遇。
要做好旅客分流、管理及旅游推廣工作并不困難。事實上,香港旅游業還有很大的接待能力,重要的是我們能夠針對問題癥結,作出改善。香港旅游業還有很大的發展潜質,我們應該抓緊機遇,而不是關門趕客。香港游樂園及景點協會支持候任旅游發展局主席林建岳的建議,將個人游擴展至內地其他具潜力的省巿,例如東北三省等,吸引過夜及家庭旅客,并促請政府積極做好交通配套,分流旅客到各區景點。
安排景點間的接駁交通
做好分流工作,我們便不會有人滿之患。香港旅游景點在春節期間人潮迫爆,要暫停售票,只是集中出現一兩天。香港旅游景點整體的客量還有很大的接待能力,只要有系統地好好分流,問題不難解決。
旅游熱點如迪士尼樂園,早於幾年前已察覺分流對業務至為重要,於是逐步大力縮減淡季日子,由原來的每年120天,減少至19天。我相信其他景點亦會采取相應的分流措施。分流措施亦包括當人多時互相照應,例如景點與景點間安排接駁,達致分流作用。此外,開放機場內的海天碼頭給澳門及珠三角水路入境游客等的安排,也能發揮部分分流作用,特區政府若能支持這項安排,會有助改善情况。
適當的交通配套也有助分流。目前部分景點與景點之間欠缺交通聯繫,例如由香港國際機場或亞洲國際博覽館前往迪士尼樂園,接駁非常复雜,旅客只好坐的士。若果想由機場到馬灣的挪亞方舟,則更困難,必要先到青衣再轉車。不單旅客覺得不方便,就連很多香港市民也因此卻步。
也許政府為了避免被批評為官商勾結,又或其他原因,硬要按既定程序和投標安排提供運輸服務,營運商要跟足指定班次,指定候車時間安排服務,有欠靈活。結果一些交通路線沒人經營,已建的設施無人使用。與其浪費資源,何不善用現有設施,考慮特事特辦,以「先試行后檢討」的變通方法解決問題?必須理解每個景點各有不同特色,才能產生分流作用,因欠缺交通配套,以致這些互補工作,目前只能靠景點之間以及旅行社自己去解決,但這不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配合港珠澳大橋通車
分流也可透過旅游推廣達致。目前香港旅游業要重點吸引的是過夜旅客,以及有家庭的旅客,因為他們的消費能力和經濟貢獻遠超即日來回的過境客。但有關當局在這方面的推廣工作有待加強。旅游宣傳集中介紹逛街購物,無可厚非,但加強宣傳香港各個旅游景點的獨特色彩,吸引更多高消費的過夜游客,加長他們的留港時間,不但可吸引購物客分流到景點游覽,更可全面推廣香港旅游業,令這顆東方之珠更明亮,繼續散發光芒。
做好分流還有一個較長遠的考慮。當2015年廣深港高鐵通車及2016年港珠澳大橋通車后,珠江三角洲數以千萬具高消費力的游客,到港旅游會更加方便。而隨之而來,每年亦會有數以萬計的旅游及商務汽車直駛到港,如果全部都開到尖沙咀及中環,市區肯定寸步難行。目前討論政府如何着手做好預先管理規劃,落實香港旅游業未來所需的基建和交通配套,實在是最好不過的時機。政府若不主動擔當整體的分流規劃,做好全盤管理,兩三年后若情况失衡,對社會的影響更大。
兩地融合是大勢所趨,協會呼吁政府透過做好基建和配套,在各旅游景點要增加接待能力,增加審批興建酒店,同時可以考慮大力發展大嶼山作為新區,招待由港珠澳大橋開車到來的游客游覽和消費。更可利用大嶼山作為緩冲區,留住由港珠澳大橋開車到來的游客,以便他們可以轉乘公共交通工具到巿區。
香港游樂園及景點協會未來定會盡力培訓人才,全面配合旅游業發展,使香港旅游業繼續保持世界級的服務水準。唯政府亦必須與時并進,投放資源解決交通配套,將游客適當地分流各區。當管理問題理順好之后,香港樂見有更多旅客到訪,為我們的經濟帶來更多貢獻。
香港游樂園及景點協會副主席 盧炳松